学习,让您收获的不只是证书
INEWS / 新闻中心
1+X证书制度的难点与实施对策
来源:教育部 | 作者:新闻小能手101 | 发布时间: 2021-04-13 | 847 次浏览 | 分享到:
企业标准能否代表“X”证书标准?前沿技术方法在不同企业中有不同的运用,单个企业标准较难为整个行业标准背书。由行业龙头企业或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作为证书建设主体,或将缓解院校层面的忧虑。
1+X证书制度的难点与实施对策


编辑:河北省设备管理协会培训中心
一、1+X证书制度的实践难点
1.证书建设层面
    首先,企业标准能否代表“X”证书标准?前沿技术方法在不同企业中有不同的运用,单个企业标准较难为整个行业标准背书。由行业龙头企业或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作为证书建设主体,或将缓解院校层面的忧虑。
    其次,“X”究竟应该有多大?在此问题上,试点院校和培训评价组织的观点存在显著差异。院校提出:条件允许情况下,学生获得“X”证书的数量越多越好,但学生考取其他领域“X”证书的难度系数较大;可以将“X”证书拆解为更细的能力模块和更多的等级,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相对应,即学生完成规定学时的学习,就可拿到一个等级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则认为,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体现了综合性的能力,难以做“完成规定学时,就可以拿到一个证书”的简单量化。
    最后,如何调动考证者的积极性?部分试点省份和院校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目前社会各界包括不少职业院校师生对“X”证书仍比较陌生,对政策理解不到位。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一些证书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部分职业资格证书与城市落户挂钩,或者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补贴政策,学生考证积极性反而较高。
2.院校实施层面
    首先,如何调动教师主体的积极性?面向学生开展“X”证书培训,将加大教师工作压力,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学习素养、终身学习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当下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却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任务已基本饱和情况下,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动力不足。
    其次,如何推进新的校企合作?引入1+X证书制度后,职业院校面临着继续巩固和深化现有校企合作成果、同时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双重任务。
    再次,如何尽快实现书证衔接和融通?试点院校提出四条建议:一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起对应关系;二是证书培训和考核内容与专业人才方案相对接,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中互为补充;三是证书师资培训、证书培训安排与学校教学周期相协调;四是证书考核与学历教育相关考试统筹安排。
    最后,如何避免“X”证书成为新的“应试指挥棒”?目前,一些试点院校对学生进行密集的培训,并通过刷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熟悉X证书考试内容,在内核上逐渐背离1+X证书制度和职业教育改革初衷,具有“为了考证而考证,为了通过率而增加额外培训”的风险。
3.配套制度层面
    首先,如何应对企业过度逐利的风险?师资培训和教材具有垄断性,有必要建立质量标准和定价标准。在考点建设或实训设备引进方面,试点院校面临“不同企业开发的证书,其设备要求不同,实操环节的要求也不相同”的现实难题。试点院校为不同证书考试向不同企业购买设备,投入成本飙升。
    其次,如何优化试点组织实施?目前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部分院校盲目跟风,申报与人才培养方向不切合的证书试点,可能导致与学校专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脱节;   二是部分院校在申报阶段未充分理解证书等级标准对应的考核内容和难易程度,申报后发现无法达到标准。
    最后,如何完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经费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试点推广进度,而建立和完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还需要更多试点经验的积累。
二、1+X证书制度的推进策略
1.以顶层设计指导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
    一是要通过建设新时代国家职业标准制度体系,吸引和鼓励更多的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参与1+X证书试点。
    二是要协调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让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证书标准研究、制定与推广,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进程。
    三是要战略规划“X”证书试点领域范围。鼓励相关培训评价组织开发更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

2.促进试点工作与现有教育教学过程互通互融
    首先应该认识到试点工作与现有教育教学工作不是相互割裂的单独项目,其次要从制度上将试点工作融入现有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形成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要最大限度地激励教师参与:一是要在工资、奖金或津贴中反映一线教师对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际付出;二是要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建立新“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教师参与和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可在试点院校探索建立显性指标“双证书”与非显性指标“双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衡量标准,并探索建立双师型教师职称体系(如正高级、副高级双师等)。
    结合实际情况对接校企合作、促进教学融合。一是对照国家标准、参考“X”证书标准,根据试点的学科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储备,重组和统筹专业(群)资源,优化专业结构。二是将1+X证书试点与学分制、弹性学制管理改革相结合,将“X”证书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分类与分级,划分若干相互关联又可拆分的模块化课程,对应不同的学分。三是鼓励试点院校统筹现有资源和项目,通过优化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内容推进试点工作,如采取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而非依赖新增设备、场地等重投入方式。在推进试点阶段,不建议培训评价组织公布试点院校“X”证书考核通过率,避免引起攀比。
3.完善1+X证书的配套制度体系
     一是要建立企业参与的成本核算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
     二是要建立健全“X”证书的质量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和提高X证书质量和声誉。
     三是要建立健全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激发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为试点推进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