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到华北山地过渡地带。 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哺育了这里历史上的“林如瀚海马如豆”。但其后的过度攫取,也曾导致这里“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
如今,这里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这片120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海,阻挡着风沙南侵,成为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其建设者们获得代表联合国环境领域最高荣誉的“地球卫士奖”。 这片森林的消失和重生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自然密码?
详情>>河北自然地理解读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绿地重生
一个地方的植被就是这个地方所有植物群落的组合,气候和地貌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一地植被的主要因素。
河北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各地水热条件差异明显,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植被。
河北有哪些原生植被?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哪些植物又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落地生根?主导这种变迁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而人类与植被的互动,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
详情>>河北自然地理解读 大河之北 森林草原篇 草木葱茏
森林草原,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平台,更是野生动物的主要生存空间。
在全国动物地理区划中,河北省位于东北、蒙新、华北三大动物地理区域交界地带,各类动物在此交错混处,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53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约占全国的1/4。这里不仅是褐马鸡、金钱豹、黑嘴鸥、大鸨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栖息地,而且还是国际上重要的东亚候鸟迁徙通道。
人类之进,让一些野生动物退无可退。越来越多的人们停下脚步,思考究竟该如何与野生动物分享生态空间、和谐共生。
详情>>河北自然地理解读 大河之北 森林草原篇 和谐共生
因人类活动频繁,河北一度是森林草原资源破坏较早、较严重的地区,但同时也是古人朴素的生态理念萌发和造林实践最早的地方之一。
先民造林的目的,更多还是为了获取农林收益。时至今日,造林在理念和技术上已是今非昔比。人们一方面在利用科技的力量,追求来自森林和草原更高质量的回报;另一方面,也在思考着如何为未来培育一个更好的生态世界。
从新中国成立时全省森林覆盖率2.8%,到2018年提高到34%,从濯濯童山到绿水青山,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详情>>河北自然地理解读 大河之北 森林草原篇 山野新绿
农历八月,从太行山到燕山,从坝上高原到南部平原,水草肥美、佳果飘香。
京东的山楂、板栗,南太行的苹果、核桃,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离不开“愚公”叩石垦壤的足迹。
无论理念如何更新,技术如何进步,再造秀美山川,始终还是要靠人来实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燕赵大地一代又一代的新愚公,不仅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坚定信念,更拥有尊重自然、尊重科学,让山水林草造福于民的智慧力量。
详情>>河北自然地理解读 大河之北 森林草原篇 再造青山
森林草原资源,既肩负着河北生态建设的希望,又承载着富民强省的梦想。
一个人要“缝合”绿色断裂带,一群人要把森林还给城市,一个个城市要把森林草原资源挖掘包装成产业……千千万万个梦想,汇聚成河北绿色梦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详情>>河北自然地理解读 大河之北 森林草原篇 绿色梦想
(撰稿:袁伟华 海报制作:王戬芬 编辑:侯猛)